说说“体育馆路”这一片儿体育馆路街道原来属于崇文区,现在已经归到东城了,辖区东依幸福大街、京广铁路、与龙潭街道为邻,南临护城河、毗连永定门外街道和丰台方庄街道,西至磁器口大街、天坛路、天坛东路、与天坛街道接壤,北靠珠市口东大街、广渠门内大街、与崇文门外街道相连。这片儿在明朝属于崇南坊,清代改称东南坊,宣统年间(1909-1911)属外左四区和外左五区;
1954年我国始设街道建制,当时属于红桥(后改为法华寺)、玉清观、关王庙街道,及部分火神庙街道。此地离著名的天坛公园很近,天坛为明初兴建的祭祀场所;那时还没有外城,这一带属于南郊、荒野无人。嘉靖年间修筑外城后将此地圈入城里,明末辖域内开始形成街巷,不过北部比南部要早,也就是靠近广渠门内大街的区域。因为盖了不少寺庙,比如刚才提到的玉清观、关王庙(明代称地藏寺),还有文昌宫、华严寺、太阳宫等,尤其是法华寺,为南城著名的大庙。此外、东南巡捕厅衙署也设置在此。
于是形成了东厅胡同、西厅胡同、马尾帽(今东西马尾帽胡同)、文昌宫(文章胡同)、唐洗白街(东西唐街)、南河槽(南河槽胡同)等少量街巷。而南部是龙须沟的下游,多坑洼、多坟茔和荒地,也有部分菜园。别看有的地名挺好听,实际那会儿都没人,比如四块玉,明初修天坛剩下四块很大的汉白玉石材,用不着了,就被仍在了天坛东门以外、成了“地标”;叫四块石头不好听、也不顺口儿,就叫成了四块玉;当年人烟稀少、很是荒芜,净是窑坑、苇塘,许多穷苦人常到这里挖黄土、采苇叶、打苇子杆儿去换钱(对了,后来那“四块玉”还真用上了,清末时被朝廷拉走修了给德国赔罪的“克林德碑”,也就是现在中山公园里的“保卫和平牌坊”)。
还有敬业里,这是龙须沟下游的荒野地带,直到清末都没地名儿,后来有几户看坟人住在这儿,既不成巷更不成村;由于荒凉寂静,夜间远处的犬吠都听得十分清楚,因此这里的居民便自称叫“静夜里”,后来借谐音改成了敬业里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)四块玉一带被辟为正蓝旗教场,并在太阳宫(解放后改为龙潭小学)以北兴建营房,驻兵和家属。今营房西头条至十一条,营房东头条至十条,便是因此而得名。同时,磁器口、法华寺、东大地、沙土山、南北岗子等街巷也逐渐形成。
进入后,葱店、红桥、、静夜里、南缺口、西四块玉等地开始出现民宅、形成胡同。解放后,南城最大、最著名的治理工程开始了半岛官网,就是治理龙须沟;臭水沟改为盖板河,翻建破旧房屋。环境得到治理的同时,还兴建了规模很大的第一食品厂。1954年,开始在荒地上兴建北京体育馆及国家体委(即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)办公楼、宿舍,之后形成体育馆路;1958年将法华寺、玉清观、关王庙、部分火神庙合并为体育馆路街道。
体育馆路云集了国家体委机关和体育科研、情报部门、报刊出版社、宾馆、比赛场、以及训练场地等。1990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前夕,号称亚洲第一的北京体育馆修缮一新,并在天坛东路附近陆续增建了国际网球中心、中国棋院、中日围棋会馆等设施。此外还有自行车比赛场、小型田径场、靶场及跳伞塔等。北京体委(今北京体育局)在天坛东里还设有四块玉训练基地,我国著名排球运动员、功勋教练员郎平,就曾在这里接受训练、培养。为了突出与体育之间解不开的情缘,还特意在体育馆路修了几座运动健儿的石雕像。
后来此地形成了商业街,但依旧没离开体育,不管是运动服装、鞋袜,还是运动装备、体育器材,在这儿都能买到,成了知名的体育用品一条街。曾经崇文区国税局和地税局都在体育馆路街道辖区,合区之后可能都搬走了。对了,这片儿还住过不少名人,比如带领中国女排豪取三连冠的教练(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),和号称中国乒乓球界“三巨头”之一的徐寅生(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和乒协主席)。
除了体育界、还有文化界名人,评剧表演艺术家、“马派”艺术创始人马泰,就住在体育馆路附近。还有当红“小花儿”关晓彤,她们家也在这片儿;关晓彤在没在这边儿住过不知道,但她的爷爷: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、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老先生住在这片儿。